新闻资讯

团情快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团情快讯 > 正文

黄河文化实践队文化调研行之偏关篇

发布日期:2012-08-30    作者:     来源:     点击:2012-08-30

中北大学2012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实践传真

共青团中北大学委员会 2012年8月30日


翌日早上,我们以对河曲县文化局王建国局长的采访结束了河曲之行,了解了一些文化现状和现行的文化保护措施,随即我们继续赶往第三站——偏关县。

在偏关,我们受到了白建国副县长等人的热情招待,并与县领导共进午餐,气氛融洽。偏关和前面的两个县城略有不同,这里不仅有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更为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下午,我们参观了老牛湾景区。

黄河文化实践队与偏关县白建国副县长及相关领导合影

在来之前,我们一群人就对老牛湾早有耳闻并“垂涎三尺”了,所以一路上甚是兴奋。虽然早有准备,但是一下车我们还是被惊呆了。阳光那样明媚,天空如此湛蓝,深湾峡谷,碧水高山,站在山顶,感受着北方狂傲的风,我觉得自己仿佛身处云霄,伸手就可触摸苍天。这种感觉,长久生活在城市水泥格子里的我们,已经很久没有感受过了。这里是黄河和长城相遇的地方,是古代的边防重地,地方偏远,自然纯净,保留许多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不仅有让人震撼的自然风景,还有原汁原味的塞上遗风,实在是个不可多得的仙境之地。在震惊之后,我们八个人几乎玩疯了,笑闹欢叫,几天来的疲惫都抛到了九霄云外,连平日为我们的活动劳碌筹划,时刻神经紧绷的林老师也展开了笑颜。我们拍了无数很有创意的照片,融合着美轮美奂的风景,记录着我们的快乐。

黄河文化实践队应邀到老牛湾采风

经过了一天的休整,第二天我们又精神抖擞的开始了我们的工作。吃过早饭,我们就赶到了偏关县文化局,了解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通过文化局刘主任热情的介绍,我们不但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较多的了解,对物质文化的遗产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同时我们还了解到了文化局所做的充分详实的调查整理工作。从文化局提供的统计表上我们可以看到,偏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当丰厚的,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曲艺、民间手工技艺、民间文学、民间信仰、民间舞蹈、戏曲、龙华盛会等等,品类繁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全部亲身体验,但也了解到了一些信息。尤其是饮食文化上,我们还品尝到了当地的土饭,什么酸粥,酸捞饭,烩菜,都是在外面很难吃到的,大家赞不绝口,为当地的饮食文化所深深折服。

当天上午,我们还去采访了偏关的一位民歌艺术家范明老师。范老师自幼喜欢民歌二人台,父亲范六和四伯范秃都是乡里出名的唱歌好手,对他的影响很大。和那个时代的人一样,受条件所限,他的演艺生涯也是一波三折,做过木匠,当过村主任,但从没放弃过艺术。他不仅唱得好,四块瓦打得也好,是全省名望很高的二人台民歌手,2012211日,偏关县文史研究专家顾全罗等人还专门在范明家里办了一场“范明二人台民歌演绎生涯六十年”的专场演出,收效甚好。在六十年的从艺生涯中,范明培养出刘杰、裴吉荣、刘秀平、李国祥等100余位学生,为二人台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经过了六天的紧张采访,我们的任务也就基本结束了,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下来,趁着闲暇我们又参观了黄龙池堡,尽情领略了一番塞上风光,感受到了几千年前留下来的战争的肃杀与豪气,实在是不虚此行。

六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就这样结束了,期间我们有辛苦,有忙碌,有收获,也有快乐,但是我想不管是什么,我们全都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了。在温柔而浑厚的黄河涛声里,在巍峨广袤的边塞高原上,在慈祥赤诚的前辈教导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博大的中华文化注入我们身体中的力量……


编 审:杨晓东
编 辑:杨晓蓉 付 兰 杨 洁 张小荣
地 址: 山西•太原•中北大学团委
030051
网 址:
http://youth.nuc.edu.cn
电 话:0351-392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