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团情快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团情快讯 > 正文

致知于行·跨越变迁的大河——软件学院“三下乡”活动之“印象黄河·古渡”

发布日期:2012-07-13    作者:     来源:     点击:2012-07-13

中北大学2012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实践传真

共青团中北大学委员会 2012年7月13日


6月28日,软件学院实践队抵达了蒲津渡遗址。通过询问古渡遗址的工作人员我们得知,由于黄河河水年年上涨,而且经常改道,因此在黄河上建桥只能采用浮桥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以西的秦国为了进取河东就在蒲州一带修建了蒲津桥。以后的历朝历代又不断翻修扩大蒲津桥的规模,在唐开元十二年,唐玄宗李隆基又任命张说重修蒲津桥。张说采取了三个办法,一是在黄河两岸建造石堤,首先使河岸坚固、稳定。二是将过去竹索链改为铁索链,又坚固又耐久。三是在两岸分别铸造八尊铁牛,用来牵系桥梁,使桥梁稳定。
通过遗址纪念馆墙壁上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为了铸造铁牛,打造铁索,一共耗费了180万斤铁,占当时全国产铁总量的五分之四。在金元之际,浮桥始毁于战火,只剩下两岸的铁牛。后来因三门峡水库蓄洪而使河床淤积,河水西移,铁牛被埋入河滩。1998年8月,黄河大铁牛由永济市博物馆在蒲津渡遗址上发掘而出,昔日渡口的繁荣与辉煌终于重见天日。

纪念馆上方,我们还参观了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黄河大铁牛。部分队员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大铁牛的相关历史,并为大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通过讲解大家了解到:出土的铁牛铸造于唐开元十三年( 725),作用是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后来因黄河变迁,逐渐为泥沙埋没。1989年 8月在蒲津渡遗址上经勘查发掘,处于黄河古道东岸的四尊铁牛全部出土。在参观时我们看到,铁牛两眼圆睁,呈负重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牛尾后有一根横铁轴,用来拴连桥索。牛侧均有一铁人作牵引状,四牛四人形态各异,大小基本相同。根据资料得知,铁牛各重约30吨左右,下有底盘和铁柱,各重约40吨,两排之间还有铁山用来架住铁索。

参观黄河大铁牛

蒲津桥与一些建筑优美、具有观赏价值的石桥木桥相比,蒲津桥并不出众,但是在历史的风烟中,他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黄河的变迁给我们带来了灾难,但是古代劳动人民用他们的智慧与力量将这条变迁的大河跨越,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发扬。在蒲津渡纪念馆中,我们仔细观看并记录了蒲津渡浮桥和黄河大铁牛的历史与发掘过程。随着对蒲津渡口历史的了解,我们更加坚定了将我们将黄河文化传承发扬的决心。
晚6点,一天的调研考察结束了。由于天气炎热,今天有不少队员都中暑了,但是所有人都坚持完成自己的调研任务,认真询问,记录。一天的实地考察调研,虽然是烈日骄阳,虽然我们筋疲力尽,但我们收获了很多,学到了很多。让我们期待明天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收获,更多的感动!


编 审:杨晓东
编 辑:杨晓蓉 付 兰 杨 洁 张小荣
地 址: 山西•太原•中北大学团委
030051
网 址:
http://youth.nuc.edu.cn
电 话:0351-392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