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北大学2012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实践传真
共青团中北大学委员会 2012年8月30日
以文化的名义踏上旅程,神圣得让人不敢确信。在中北大学团委的支持下,我们黄河文化实践队一行人怀着对黄河母亲的崇高敬意,于暑期踏上了北行之路。这支队伍由新闻传播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师生共八名组成。在古老的黄河精神的引领下,我们仿佛是一群文化的朝圣者,正穿透翻滚灼热的现代尘埃,去触摸一个民族最醇厚的灵魂始源,开启一个又一个隐逸于黄河之畔的动人故事。
实践队的第一站是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的保德县。保德地处山西省边缘,与陕西一水之隔,路途偏远,我们到达保德县城后,立刻开始了第一天的工作。
赶到旅馆接受我们采访的是保德县文化体育局原局长张广明和办公室主任杨新明,他们带来了保德县文化的相关书籍,并热情详细地介绍了当地的一些特色文化,如民歌,九曲黄河阵,枣牌等等,并向我们详细地讲解了碗托、灌肠、油糕等特色小吃的制作工艺。张局长对九曲黄河阵颇为自豪,这是保德县民间的一种消灾祈福的活动,每年正月二十五举办,当天人们会驱邪祈子,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他们的讲解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晚上,我们还品尝了当地正宗的特色土家饭,亲身体验到了保德的饮食文化。

黄河文化实践队与保德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及“民歌王”杨仲清合影
第二天上午,我们对当地“民歌王”进行了采访。杨仲清,1942年生,山西保德县人,性格热情随性,兄弟姐妹七人,都是民歌高手。他4岁就跟父亲上街头扭秧歌、说快板,刚满6岁就能演唱“大红公鸡窗台卧”等民歌。入学之后,在音乐老师的指点下,他懂了基础的乐理知识并学会了拼写简谱。他对民歌非常痴迷并且学习刻苦,一有空不是看剧本就是看歌唱方面的书,走路口不离曲,说话题不离歌。出门时总爱带个小本子,和老人们聊过去的乡土民歌,收集整理民间流传的小调和曲目。杨老师这一辈子商学工农兵都干过,但是唯独唱民歌从来没有中断过,正如他自己感叹的:“一生爱民歌,民歌是我命。”
1972年杨仲清重返舞台,并以一曲《走西口》一举成名。1976年,他首次参加地区组织的民歌演,受到民歌专家的好评,这就更坚定了他投身民歌艺术的决心。 1980年他在全省第二届民间音乐汇演中创作的歌曲《周总理永远活在咱心中》,声泪俱下的演唱感染了全场的观众,并先后被省、市评为“优秀民歌手”。1986年,在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奖赛中荣获声乐比赛二等奖,并被誉为“黄河之滨民歌王”,还应多家单位邀请录制民歌60余首。1987年10月,杨仲清随山西省民间艺术团出访日本。不过对于这些荣誉,杨老师更注重民歌本身,虽然已经年到七旬,却仍然致力于民歌的研究,让我们深感敬佩。

在保德采访“民歌王”杨仲清
采访结束时,我们还在杨老师的教导下,一起唱了杨老师及其兄弟共同编写的经典民歌《那是个谁》,优美的歌声在清早的黄河岸边荡漾开来,说不出的纯净美妙。
编 审:杨晓东
编 辑:杨晓蓉 付 兰 杨 洁 张小荣
地 址: 山西•太原•中北大学团委 030051
网 址:http://youth.nuc.edu.cn
电 话:0351-392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