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团情快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团情快讯 > 正文

黄河文化实践队文化调研行之河曲篇

发布日期:2012-08-30    作者:     来源:     点击:2012-08-30

中北大学2012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实践传真

共青团中北大学委员会                2012年8月30日



结束了保德的采访,第二天上午我们前往了下一站——河曲县。河曲也是边界县城,靠近内蒙古,这是个民歌和二人台的繁盛之地,县里拥有大批的国家级民间艺术家,文化底蕴深厚。

黄河文化实践队与河曲县委及文化局有关领导合影

河曲县高建文副县长安排文化局接待我们,具体走访事宜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贾德义老师的儿子贾小东陪同,因他在文化馆工作,对当地情况颇为熟悉。贾小东老师先带我们参观了古朴高耸的文笔塔,清幽天然的娘娘滩和河曲民歌二人台艺术团,每一个地方都蕴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让我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临近傍晚,贾小东老师带我们赶到了他父亲每日演唱的西口古渡广场,在那里我们对贾德义老师进行了采访。贾老师1943年生,河曲县民歌创作家,二人台艺术表演家,有副教授职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的传承人。他略显瘦削,却精气十足,坐在人群中间拉着四胡,颇有些江湖艺人的英雄气概。而他的一生也十分传奇。

   贾德义的父亲是河曲民间有名的唢呐高手,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对河曲民歌、二人台深深痴迷,并努力钻研,练就了一身吹拉弹唱的好本事。中学毕业后,贾德义考上了五寨师范学校,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曲目,书本也被写满了创作的乐谱。功夫不负有心人,1963年,贾德义如愿被中央音乐学院录取,却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上成学,被河曲县留在了县剧团,后来成了一名普通的中学音乐教师。后来的贾老师在文化局三进三出,甚至在文革时期险些受到打击,人生可谓坎坷,但贾老师一直没有放弃民歌的创作,对民歌、二人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还写就了两万字的《二人台初探》。

2004年从文化局与文化馆任上退下来之后,贾德义再次潜心于研究民歌和二人台,一边编书,一边创作,相继出版了《西北风情歌》、《二人台传统唱腔全篇》等多本专著。每年来访的人有十几批,甚至有外国音乐学生不远千里来拜访他。贾老师自己也没有停止唱歌,不仅自己唱,还组织了一个由退休老人组成的“田野组合”,每到夕阳西斜之时,古渡广场上便会响起他们昂扬优美的歌声。我想这正是贾老师对日渐衰落的民歌艺术的一种坚持。对于民歌、二人台的传承一直是贾老师心中的一个大疙瘩。河曲表演界的“少壮派”一直叫嚷着“把流行元素融进去”,可是贾老师很担心盲目的改革会失掉民歌的原汁原味。“只是希望政府的措施再具体点,首先从对文化认识的思想意识形态入手,让所有人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有深入的了解……”贾老师认真地说。老人的这份责任感,让我们每个人都感觉到了重量。

告别了贾老师,我们又在贾小东老师的带领下赶回了河曲民歌二人台艺术团,并观看了一场完整的二人台表演。剧场人头攒动,台上舞裾翻飞,《轻舟恋》、《双山梁》、《圪梁梁》……一首首优美动人的曲目竞相上演,让人大饱耳福。演出结束后,我们还对演员们进行了采访。他们讲述了演艺生涯的苦乐和对民歌的热爱与希望。采访结束已经接近午夜,虽然很累,但看着这一群充满青春活力的少男少女,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他们不正是民歌艺术的希望吗?

于艺术团观看二人台表演

经过一夜的休整,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我们去了辛礼生老师家,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一个简单朴素的农家小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辛礼生老师就住在这里。他从小热爱民歌,天生一副好嗓子,但是受时代所限,他的演艺生涯也十分坎坷,他走过西口,打过苦工,赶过大车,在村里的草台班子唱过,在县二人台剧团唱过,在县职工业余剧团唱过,虽然几经辗转,但仍然没有放弃,一生也没有真正离开他挚爱的舞台。并于2003年,参加CCTV举办的首届21世纪全国农民歌手大赛,获得二等奖;于2004年,参加CCTV举办的西部民间歌手电视大赛获得金奖;于2006年走上了星光大道的舞台,作为演唱嘉宾与同是河曲艺人的杜焕荣演唱了《拜大年》等等,获得许多荣誉。在辛老师家的炕头上,他给我们讲述了很多他与民歌的故事,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个老艺术家的炙热感情。

黄河文化实践队成员秦鹏莉正在采访传承人辛礼生

离开辛老师家,我们又赶到了河曲广播电视中心,并采访了其副局长兼艺术团董事长田白先生,了解了当前二人台艺术的一些发展现状。

下午我们采访了杜焕荣老师。杜老师也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她冒雨前来,给人感觉十分亲切,她虽年过五十,却非常年轻而且极具风韵。杜老师天生丽质且悟性很高,十五岁就进了县二人台剧团,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剧团里的台柱子,即使受伤也坚持演出,演一些感人的曲目,经常唱得台下观众哭成一片。因为这样的感情与经历,现在的杜老师依然活跃在二人台的舞台上,而且依然美丽着。

黄河文化实践队成员余轶群正在采访传承人杜焕荣


送走了杜老师,我们随即冒雨赶往县博物馆,那里住着杜焕荣的老师——韩运德。说是博物馆,其实只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小院落,韩老师就住在一间小屋里,陈设简陋,却充满了老人所特有的沉甸甸的温暖祥和气息。韩老师就坐在书桌的台灯下和我们讲他的故事,面容慈祥中带着睿智,如果说贾德义老师是一个豪侠,那么韩运德老师就是一位儒者。虽然同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但韩老师却与其他人不同,更像一个饱学的隐士。

韩老师1962年正式开始收集、编创山曲、二人台的生涯,1970年被调入河曲县二人台剧团,之后又被调入文化馆,1985年任二人台剧团团长并兼任忻州地区二人台艺校河曲分校校长;1988年调入河曲博物馆从事保管工作,从此潜心整理编创民歌二人台。他的一生也十分艰难,由于婚姻失败,几乎一人抚养孩子长大,他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民歌、二人台的创作,搜集和整理之中了。在小屋昏暗的灯光下,韩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他创作的四千多首民歌手稿,这是怎样的一笔财富啊,看着这些字迹整齐有力的手稿,我第一次有了想要流泪的冲动。

现在的韩老师已经年过七旬,但是依然坚持着民歌创作和演唱。看着韩老师含笑讲解,讲到尽兴处便随口哼唱,我们惊奇地发现他的坚持已不仅仅是行动和精神上的坚持,而是一种情感上的坚持,性灵上的坚持,七十多年的沧桑并没有改变他的心,他依然如赤子般单纯透明,至真至性,这恐怕是谁也赶不上的。离开韩老师时突然很不舍,这样一个生活在古旧院落里的,如诗画般的纯善老人,若得朝夕相对,坦诚相交,恐怕会是人生中难得的一件幸事吧。

走出韩老师的小院我们又见到了贾德义老师,畅聊颇久,与“儒者”和“豪侠”的不同邂逅,回住处的途中,觉得心里满满的,同时又有些异样的波动……

黄河文化实践队成员张宇彪正在采访传承人韩运德

在河曲县的第三天,我们来到了另一位著名传承人吕桂英老师的家,她是我接触到的又一位独特率真,让人难忘的老艺人。乍一看,她不过是个普通的慈爱老人,但只要分辨一下她的气质,就会发现她绝非等闲。“听上补莲子唱一声,浑身是劲抖精神”。提起二人台很多人会这样说,“补莲子”就是吕桂英老师。年轻时的吕老师可谓巾帼英雄,是最敢为天下先的人,那时二人台没有女演员,而吕老师因为那份爱与执着,愣是顶着众人的议论,成了第一个二人台女演员,就冲这份豪气,吕老师就是当之无愧的开疆之祖。

吕桂英老师一生辉煌无数,17岁的她就与河曲民歌二人台演出团赴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演出民歌《拜大年》《打蓝调》,跳民舞《五女观灯》,获得大奖,并受到周总理的接见。19905月被忻州地区文联、忻州地区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文艺家”光荣称号;19958月又被河曲县人民政府评为“从艺40年以上的优秀文艺工作者”;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二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提起当年的演出,吕老师一脸的自豪与幸福,她在忻、定、原一带演出时常常是连演七场,场场爆满。有时身体支撑不住,领导让其它演员代演主角,可观众不买帐,吼着她的小名“叫板”。甚至在演出结束后观众也不肯马上离去,非要等见着补莲子谢了场,才肯肯缓缓散去。有了这样的感染力和观众的认可度,我想什么荣誉奖项都是微不足道的了。

听完吕老师的故事,我们又相继采访了艺术家张成义和贾老师的“田野组合”。张成义老师相比于之前的几位艺术家算是晚辈,比较年轻,现在开着自己的“成艺演出”公司,并继续准备着参加一些比赛,把二人台推得更广,生活得有声有色,是很有能力、很适应当今社会的一辈。而“田野组合”的阿姨们则单纯快乐地跟着自己的心演唱着,风雨无阻,在贾老师的带领下成为了古渡广场上一道比夕阳更耀眼的风景。

黄河文化实践队成员李筠然正在采访“田野组合”成员刘美玲


接触了这么多性情各异,却同样坦率真诚的老艺术家,我们的河曲之行也就即将结束了,一路走来,河曲是给我们影响最大的地方,在这里学到的东西,接触到的人或者说是灵魂,我想是足够让我们终生受用的。




编  审:杨晓东
编  辑:杨晓蓉  付 兰  杨 洁  张小荣
地  址: 山西•太原•中北大学团委
 030051  
网  址:
http://youth.nuc.edu.cn
电  话:0351-392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