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北大学2012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实践传真
共青团中北大学委员会 2012年7月4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武库,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
2012年6月25日,我校彩虹队一路在李娜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此次活动的主要地点平遥古城,在当地人们的热情招待下我们顺利“安营扎寨”。
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称,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称的各地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通过当地人的介绍和参观了解到,平遥县境内文物遗存丰富,古城墙在全国保存最为完整,日升昌票号被誉为“中国现代银行鼻祖”,双林寺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镇国寺万佛大殿堪称“中华瑰宝”。平遥古城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和全省旅游业龙头。而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走访魅力古城平遥,体味古城韵味,深入了解平遥古城的文化内涵,发掘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存状况并对当地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工艺的发展做针对性调研。
平遥推光漆器技艺是平遥县传统民间手工技艺之一,距今约有三千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平遥漆器已具雏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平遥推光漆器是我国四大名漆器之一(北京-金漆;福建-脱胎;扬州-点锣;平遥-彩绘),以手掌推光和描金彩绘技艺著称。在一家家族手工作坊“永隆号”漆器工艺制品作坊,这里的工作人员为我们讲述了漆器工艺发展历程以及独特的的制作工艺流程。在“永隆号”漆艺制作作坊生产的漆艺品,均选用优质木材制胚胎,经裱布、逐道刮灰、逐道上漆、逐道打磨等工序,达到漆膜映影如镜,再施以描金彩绘、堆鼓罩漆、玉石镶嵌、云雕、刻漆等工艺。漆层均为天然大漆或合成大漆装饰各种古典人物、园林山水、花鸟鱼虫、 名胜古迹、名家稿件等百余种图案,每道工序纯手工完成。
在这次的调研探访中,我们有幸的见到了永隆号薛生金大师的首席大弟子张锦老人,在与老人的交谈中,我们就漆器文化的起源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老人认为,漆器工艺的发展有着它必然的因素,漆器工艺至今已有7千年的发展历史,在汉代时期达到一定高度,特别是在西汉时期,已经极具规模。唐代也是漆器工艺发展的辉煌时期。到了宋代,瓷器的出现和发展,漆器工艺开始走向了另一条道路。由日常的生活用品走向了工艺品的道路,自身价值也随之提高。在之后的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乾隆时期,漆器工艺品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喜爱,使得漆器工艺的发展再一次走向辉煌。之后的晋商城为漆器工艺传播良好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8年,漆器工艺的发展开始与国家的发展建设紧密相连,漆器工艺制品开始大量的出口国外,其出口量达99%,为国家建设创造外汇。80年代后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平遥漆器加工企业经历倒闭,改制,转型等。漆器工艺的发展再次停滞下来。
到了90年代,平遥古城被评委世界文化遗产,带动了平遥旅游业的发展,平遥经济开始走向辉煌。漆器工艺也被重新的重视起来,并成为平遥县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工艺。
在谈到另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纱阁戏人与漆器工艺的比较时,老人说道:漆器工艺的起源是由人们日常生活用品转化而来的,使用广泛,同时,漆器工艺发展历史悠久,深受人们喜爱,纱阁戏人主要是在丧葬仪式中发展起来,两者相比,纱阁戏人给人们的感觉并不是很好,人们还相对忌讳这样的东西。也正因此纱阁戏人的发展较之漆器工艺发展差了很多。
在与老人近两个小时的的交谈中我们深入了解了漆器工艺的古往今来,也听到了老人对漆器工艺发展的期望,从中体会到了老人对漆器工艺的无限热爱。
编 审:杨晓东
编 辑:杨晓蓉 付 兰 杨 洁 张小荣
地 址: 山西•太原•中北大学团委 030051
网 址:http://youth.nuc.edu.cn
电 话:0351-392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