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北大学2017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共青团中北大学委员会
马蹄南去韩北望,此去乡里寻村史
——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武乡8队---韩北望队第1站第1天
2017年7月3日,韩北望队8个人以四个人为一支队,分头在韩北乡的王家峪村和石屹垤村开展第一天的暑期实践·乡村文化记忆调研。分头以乡村文化的追忆为主要目标,其中,石屹垤村主要回忆村史,抗日根据地的妇救会记载寻找以及村里古建筑;而王家峪作为八路军总部旧址,除了村子本身的村史外,还集中调研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住在王家峪村民哪些村民家里。
石屹垤村在武乡县东部韩北乡西6公里处,,与王家峪八路军总部紧邻。早在明末清初先人便在此繁衍生息,形似游龙。早年溪水蜿蜒,清澈见底。村前瀑布飞流,高若丈许,瀑中巨石,长年为溪水冲刷,形成水瓮。当地称为石屹垤,并以此为村命名。水滴石穿之声与村人坚韧劳作之歌相合,奏响了一曲优美的乡村田园乐调。村西有关帝庙,始建于乾隆三十九年,传说从前有山洪,村民便建庙以镇之;村东有文昌庙,据传,此庙建成后,文风朗照,耕读传家,书生继起,人才济济,成为村中文化传承的象征。


为了培养和输送妇女干部,开辟和建设抗日根据地,1939至1940年,北方局妇委在王家峪附近的石屹垤村举办了第一期妇女干部培训班。培训班的学员大多是来自晋东南各县妇救会,培训班主要是卓琳(任班长)、刘志兰(任书记)、浦安修(任妇委主任)。朱德、彭德怀和北方局中央等先后到妇训班做报告,号召妇女从族权、神权、夫权的封建统治下解放出来,从而开启了中国妇女干部的投身革命建设的先河。
队员们见到了王家岭副书记,他告诉队员,关于王家岭名字的由来,有一种流传下来的说法是可能是最先到达这里的人姓王,所以就成为了王家峪。在副书记的带领下,队员们分别走访了赵怀义、冯思珍、郝永旺、李爱民、崔瑞祥等几位老人,他们的平均年龄在八十多岁,有的亲眼见过抗日战争时期的情形,有的小时候经历了逃难,有的经历过自己的亲人北日本鬼子杀害。在老人们的描述中,有两个共同强调的词,一个是“敌人”,一个是“三光政策”,“三光政策”即日本人的杀光、烧光、抢光。


通过对王家峪村和石屹垤村的访谈调查,队员发现,乡村文化源远流长。调查一个村的历史与传说,使得小组成员在提升自我交流能力的基础上,渐渐学会了在有语言障碍的前提下,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与谈话技巧。最重要的是,对于两个村子的历史传说,建筑风貌,风土人情,有了更为详尽的了解,在调查的同时完成素材积累和资料整理,对于保存继承这两个村子的记忆有着莫大的帮助。但同时,通过两个村子的发展情况:王家峪村是旅游发展村,石屹垤是百县万村,两个村子的生活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引起了小组成员深深的思考。
编 审:刘玉巍 孙哲元
编 辑:苏利娟
地 址: 山西•太原•中北大学团委 030051
网 址:http://tw.nuc.edu.cn/index.htm
电 话:0351-392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