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北大学2017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共青团中北大学委员会
随团下乡,高平收官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晋腔今韵实践队高平站第八天
7月12日,响应团中央的扶贫号召,“晋腔今韵”实践队跟随高平市人民剧团,来到高平市寺庄镇芦家峪村举办为期三天的送戏曲下乡活动,受到了芦家峪村村支书及全体村民的热情接待。在村委会院子里,喧天的锣鼓声,高亢的唱腔,给平日寂静的小山村增添了无限活力,村民们欢笑声、叫好声不断。


首先村支书向我们介绍了村子的大概情况。芦家峪村位于高平市偏僻的山里,公交站在离村子三公里远的山下,共有112户412口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目前村里面多是留守老人。村里面以种植玉米和果树为主。村里面有养猪场,人均只有一亩一分地,农作物为一年一季。村里人以面条为主,偶尔也吃馒头。村民平日里的文化活动几乎没有,最平常的就是几个老人坐在谁家门口聊聊天。此次高平市人民剧团的文化下乡活动,由政府扶持拨款,免费演出,村委会只需要提供食宿即可。
随后我们进行了村头采访,了解目前上党梆子在农村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晚八点左右,观众陆陆续续来到村委会,老人居多,很多小孩随老人一同来听戏。八点半,戏曲正式开场。此次所唱的曲目为《庆功楼》。在三天的演出中,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为村民精心准备了《佘赛花》等一批优秀经典戏曲、现代戏和戏曲小品。暑期高温天气下,村里排练的地方和演出的地方都没有空调,“几度泪湿青衫梦,村里田间送真情”。天气闷热难耐,他们虽身着厚重的服饰,头顶繁琐的配饰,但是到位的动作、真切的神态和敬业的精神还是将上党梆子展现地惟妙惟肖。精彩的演出给劳作了一天的村子送去了丰盛的精神文化食粮,演出更引来了一拨拨可爱的小孩子和老人们,老少同乐成了此次活动最大的意义所在。


“我们能在自己家门口看大戏,那是咱们政府政策好,一年大概就这么一次。”芦家峪村几位八旬老人说,当晚他们早早就来到村委会,抢占前排看戏的好位置。村书记大叔告诉我们:“送戏下乡活动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希望以后能多举办这样的活动。”得知芦家峪村有演出,相邻的釜山村村民纷纷骑着摩托车、电瓶车赶来看戏。
“送戏下乡是市、县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一,响应政府文化扶贫、文化惠民的政策,我们团每年下乡演出二三百场。”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副团长董秀莲介绍,送戏下乡活动受到了基层群众的一致好评。
今年高平市所有民间剧团均响应政府号召,参加文化惠民下乡演出,将组织编排以深入宣传党的精准扶贫、文化惠民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文艺节目,以戏曲、小品、歌舞等形式,以保证一村一年至少一场戏为原则,确保各剧团到各镇、街道、开发区按计划开展下乡演出活动,预计演出场次将达1000余场,所有剧团演出结束后将分别给予补贴。广泛开展文化惠民下乡演出,不仅扶持了民间剧团发展,更能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全面提高民间剧团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戏如人生。“他教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苦海回身、早悟兰因”。 在两天的时间里,实践队成员与剧团人员、与村民们同吃同住,睡地铺、吃大锅饭,感受着梆子腔的高亢明朗,粗犷朴实,积极参与戏曲文化扶贫工作,并在其中通过对戏迷以及艺人的访问,我们亲身探寻到关于山西戏曲独特的人文情怀与背后的心酸苦楚。至此,我们的寻访上党梆子之旅也即将接近尾声,这座充满传统古香的县城,也留下了我们团队过往的痕迹,而它带给我们的是艺术的风味,是金典的不朽。
编 审:刘玉巍 孙哲元
编 辑:常丹丹
地 址: 山西•太原•中北大学团委 030051
网 址:http://tw.nuc.edu.cn/index.htm
电 话:0351-3922042